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广东省农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姚丹丹, 黄立胜, 姜洪雪, 林思亮, 冯志勇
摘要133)      PDF (602KB)(633)   
目的 初步探索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精准防控鼠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布放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监测点内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每月定期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密度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 结果 2019年9月-2020年10月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共监测到清晰的鼠形动物1 457只,智能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5.26%;对比夹夜法与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两者所获鼠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但鼠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主要是黄毛鼠和板齿鼠的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在夹夜法捕获的鼠类中,黄毛鼠所占比例高达71.69%,板齿鼠仅占4.22%;而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到的黄毛鼠占监测鼠数的50.41%,板齿鼠占21.97%;物联网智能监测结果显示,不同鼠种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数量高峰出现交错分布。 结论 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方法可替代繁重的人工捕鼠作业,克服传统的夹夜法监测结果不稳定、准确率不高的弊端,可用于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但其应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022, 33 (2): 273-27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20
基于4种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广东省南雄市农区小型兽类DNA条形码分析
姜洪雪, 姚丹丹, 林思亮, 冯志勇
摘要141)      PDF (818KB)(868)   
目的 利用4种线粒体基因对广东省南雄市农田害鼠进行鉴定,探讨不同条形码基因应用于小型兽类鉴定的可靠性。 方法 2019年在南雄市珠玑镇农田捕获110只鼠形动物样本,对部分样本通过提取基因组DNA、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b)、16S rRNA和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基因片段及测序,经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鼠种,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经过4种基因序列条形码分析,样本隶属于2目2科4属6种。其中臭鼩鼱D-loop不能扩增出条带,臭鼩鼱 Cytb、黄毛鼠16S rRNA序列不能正确比对。不同鼠种及不同基因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鼠种均聚为一支,支持率在99%以上,6个样本遗传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不同。 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是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有力补充,实际应用时,可依据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合理选择不同的条形码基因,并利用多基因相互验证,以保证鉴定结果准确。
2022, 33 (1): 48-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9
抗凝血杀鼠剂选择压力下黄毛鼠抗药性相关解毒酶的研究
姚丹丹, 姜洪雪, 隋晶晶, 冯志勇
摘要293)      PDF (1083KB)(829)   
目的 探讨抗凝血杀鼠剂选择压力下黄毛鼠抗药性与代谢解毒酶的关系,为阐明黄毛鼠抗药性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酶标仪分别检测黄毛鼠血清和肝脏中相关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细胞色素b5(Cytb5)的含量和活性,并进行不同类群间的比对分析,分析这种差异和抗药性水平的相互关系。 结果 在广东省江门市黄毛鼠种群中,无论是敏感鼠还是抗药性鼠,肝脏中解毒酶的含量及活性均高于血清中的含量和活性,其中肝脏中NQO1的含量和活性、Cytb5的含量在敏感鼠和抗药性鼠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1=2.408, P 1=0.037; t 2=2.515, P 2=0.031; t 3=2.281, P 3=0.046),且敏感鼠高于抗药性鼠,而血清中3种酶的含量和活性、肝脏中CYP450的含量和活性以及Cytb5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3种酶中仅肝脏NQO1的含量和活性、Cytb5的含量与黄毛鼠的抗药性相关,推测鼠类对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抗药性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应将多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阐明鼠类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作用机制。
2020, 31 (6): 657-6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6
广东省江门市捕获鼠类的DNA条形码分析
姚丹丹, 姜洪雪, 隋晶晶, 冯志勇
摘要296)      PDF (1099KB)(870)   
目的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田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和分析,为研究鼠形动物的多样性及鼠害防治奠定基础。 方法 以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田捕获的45只鼠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鼠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进行BLAST序列同源性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进化树,基于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 结果 45只鼠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基因片段,通过BLAST比对共鉴定出4种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黑缘齿鼠),37只鼠样本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为黄毛鼠;8只鼠样本存在形态鉴定错误,经复核,其中5只鼠重新鉴定为黄胸鼠,2只为幼年褐家鼠,另外1只为黑缘齿鼠。对45条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有131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有12个不同的单倍型。黄毛鼠种内遗传距离为0~1.2%,不同鼠种间遗传距离为7.1%~11.6%,平均遗传距离为(10.1±0.7)%,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种鼠类的个体聚为一支,支持率均为100%,能区分不同鼠种。 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有效区分形态相似的近缘种,纠正形态学鉴定中的错误。
2020, 31 (3): 305-30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12
广东省江门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及其与 VKORC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姚丹丹, 姜洪雪, 刘福佳, 冯志勇
摘要284)      PDF (595KB)(834)   
目的 测定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状况,阐明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 VKORC1)基因变异与抗药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致死期食毒法(LFP)检测黄毛鼠的抗性;提取鼠基因组DNA,克隆 VKORC1基因,筛选突变和多态性位点,并分析 VKORC1基因突变与抗性的相关性。 结果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为27.03%,已形成抗性种群; VKORC1基因全长为2 166 bp,共检测到12个变异位点,其中1个为插入缺失位点,外显子1和外显子3各存在1个变异位点,内含子1和内含子2分别存在6和4个变异位点,外显子1的突变导致 VKORC1第58位氨基酸变异(Arg58Gly),外显子3的突变为同义突变(Cys96Cys),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毛鼠的抗药性与 VKORC1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VKORC1基因第58位氨基酸突变并不是导致黄毛鼠抗药性的主要原因,黄毛鼠抗性的遗传机制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2019, 30 (6): 613-6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04
广东省青毛鼠的DNA条形码鉴定
姚丹丹, 冯志勇, 姜洪雪
摘要309)      PDF (1369KB)(956)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种样本进行种类鉴定。 方法 以2016年在广东省阳春市捕获的2只鼠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BatL5310和R6036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 结果 2只鼠样本的DNA条形码序列一致,为同一种鼠,与NCBI中青毛鼠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且与青毛鼠(JN105108.1)的遗传距离为0.004 6,低于种内遗传距离1%的阈值,因此确认未知鼠为青毛鼠。 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高效、快捷的鼠类鉴定方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缺陷。
2018, 29 (2): 143-14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7
湛江市褐家鼠种群年龄划分及繁殖特征
姚丹丹, 隋晶晶, 冯志勇
摘要233)      PDF (424KB)(747)   

目的 了解湛江市褐家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力变化,为鼠害预警及制订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08-2011年采用笼捕法捕获褐家鼠,测量体重、胴体重、体长及尾长等指标,解剖观察生殖器官发育及其繁殖状况;根据体重的频次分布特征并参照发育与繁殖状况制订年龄划分标准。结果 按体重可将褐家鼠分为5组,即幼年组(Ⅰ,体重≤120 g)、亚成年组(Ⅱ,体重120~180 g)、成年Ⅰ组(Ⅲ,体重180~240 g)、成年Ⅱ组(Ⅳ,体重240~390 g)和老年组(Ⅴ,体重>390 g)。各年龄组间的体重与胴体重呈正相关,按体重及胴体重法划分的年龄组总体拟合度高,频数差率为4.54%。雌鼠妊娠率在前4个年龄组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在成年Ⅱ组达到高峰,平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雄鼠的睾丸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睾丸下降率由15.79%逐渐增加到100%。结论 可采用体重法划分褐家鼠种群年龄;湛江市褐家鼠种群的繁殖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种群繁殖主体为成年组和老年组。

2016, 27 (5): 454-45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08
一种新型自动捕鼠系统的应用研究
姚丹丹, 隋晶晶, 刘福佳, 冯志勇
摘要279)      PDF (856KB)(657)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自动捕鼠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为鼠害控制提供高效、环保的绿色防控技术。 方法 选择鼠类喜食的食物进行围栏内引诱物的筛选试验;通过调查鼠密度和水稻的鼠害率来评估自动捕鼠系统对鼠害的控制效果。结果 研究表明田间生长的成熟期甜玉米和谷芽是自动捕鼠系统的首选引诱物;2012年8-11月, 自动捕鼠系统共捕获害鼠141只, 主要害鼠为黄毛鼠和褐家鼠, 实施自动捕鼠系统3个月后, 鼠迹指数降低80.94%, 水稻鼠害率减少77.46%, 控制效果显著。结论 自动捕鼠系统及应用方法为可持续治理鼠害提供了新的技术,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015, 26 (5): 480-48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12
农村城镇化对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姚丹丹, 隋晶晶, 刘明津, 冯志勇
摘要309)      PDF (871KB)(718)   

目的 研究农村城镇化后不同生境鼠类的群落结构,为开展鼠害的科学治理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调查农村城镇化后鼠类的群落结构,每个样区布放300个夹夜,夹距5 m,夹线间距50 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 农村城镇化后,城镇与农田结合部成为鼠类最重要的栖息环境,家栖鼠类的数量和生物量大幅度增加,野栖鼠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在城镇和农田结合部,褐家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和危害最大的害鼠;在离开城镇500 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毛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而在离城镇2 k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小家鼠,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结论 农村城镇化间接为鼠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引起农田鼠类群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必须针对这种变化趋势加强鼠害的可持续治理工作。

2014, 25 (6): 518-52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08
农村城镇化对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姚丹丹,隋晶晶,刘明津,冯志勇
摘要220)      PDF (350KB)(565)   
目的 研究农村城镇化后不同生境鼠类的群落结构,为开展鼠害的科学治理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 采用夹夜法调查农村城镇化后鼠类的群落结构,每个样区布放300个夹夜,夹距5 m,夹线间距50 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 结果 农村城镇化后,城镇与农田结合部成为鼠类最重要的栖息环境,家栖鼠类的数量和生物量大幅度增加,野栖鼠类的优势度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在城镇和农田结合部,褐家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和危害最大的害鼠;在离开城镇500 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毛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而在离城镇2 km的农田,黄毛鼠为第一优势鼠种,其次为小家鼠,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危害最大的害鼠。 结论 农村城镇化间接为鼠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引起农田鼠类群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必须针对这种变化趋势加强鼠害的可持续治理工作。
2014, 25 (6): 518-52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08
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及两种调查方法的比较研究
姚丹丹, 梁文立, 隋晶晶, 林伟松, 冯志勇
摘要409)      PDF (987KB)(938)   

目的 鼠情监测是农区鼠害防控的基础,调查广东省农田害鼠种群数量的消长动态,并对不同方法反映的鼠密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为科学灭鼠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先后采用鼠迹法和夹夜法调查样区鼠密度。鼠迹法:沿排灌渠或田埂设置2条调查线,调查线之间间隔50 m以上,在调查线上每隔5 m设置20 cm×20 cm的泥台,每条路线各设50个泥台;夹夜法:每月布放300夹夜,夹距5 m,夹线间距50 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 广东省农田害鼠全年鼠密度变化呈双峰型,每年出现2个高峰期和2个低谷期,8月和12月为高峰期,9月和2-3月为低谷期;捕获率、鼠迹阳性率和鼠迹指数均能很好地反映鼠类种群数量的消长趋势,且相互间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捕获率(Y)-鼠迹阳性率(X):Y=0.115X+1.119、捕获率(Y)-鼠迹指数(X):Y=0.333X-1.078、鼠迹阳性率(Y)-鼠迹指数(X):Y=2.766X-16.332。 结论 夹夜法和鼠迹法在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013, 24 (6): 509-51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6.009
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鸡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隋晶晶, 冯志勇, 姚丹丹
摘要405)      PDF (912KB)(842)   

目的 探讨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鸡的安全性。方法 试验设不育剂饵料4个浓度为0、10、15、20 mg/kg,对鸡连续无选择饲喂10 d,给药结束继续观察30 d后解剖所有个体,记录鸡的一般体征、取食量、体重、产蛋率、内脏器官等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评价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非靶动物的安全性。结果 不育剂处理下鸡的一般体征无明显异常,对照组的取食量最高为(0.44±0.12)g/kg,3个不育剂处理组取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鸡平均食入纯药量最高为20 mg/kg的处理达(4.20±1.44)μg/kg。3个处理组鸡的体重有暂时性下降,而对照组鸡的体重持续增长。3个处理组鸡的产蛋率均有下降,15 mg/kg处理组下降幅度最多,达到49.3%,第41~50 天,3个不育剂处理组产蛋率回升均可恢复正常。解剖检查脏器,3个不育剂处理组均无明显异常,内脏系数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合型鼠类不育剂CQ-1对鸡毒性较小,最高浓度20 mg/kg连续无选择饲喂10 d不会导致鸡死亡,虽然不育剂会使鸡的体重和产蛋率下降,但均可恢复。

2013, 24 (4): 289-29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02
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回避行为的初步研究
姚丹丹, 冯志勇, 隋晶晶, 颜世祥
摘要390)      PDF (935KB)(773)   

目的 检测广州市农田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发生状况,研究黄毛鼠对毒饵及无毒饵的回避行为,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性检测,采用连续攻毒试验进行回避行为研究。结果 广州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高达83.33%,黄毛鼠对杀鼠灵毒饵具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拒食鼠占试鼠总数的30.00%;对抗性检测后存活鼠进行连续攻毒试验以及无毒饵试验,每次试验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毛鼠对毒饵的拒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无毒饵的回避行为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攻毒次数的增加,黄毛鼠中拒食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试鼠对无毒饵的拒食程度甚至超过首次攻毒试验中对毒饵的拒食;而且黄毛鼠对毒饵的日食量越来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攻毒结束后改喂无毒饵,黄毛鼠的日食量仍低于第一、二次攻毒时的日食量。结论 广州市黄毛鼠对毒饵甚至无毒饵的回避行为表明其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已产生行为抗性,将是鼠害防控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此研究对灭鼠实践中提高灭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3, 24 (3): 211-214.
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抗性的可行性研究
隋晶晶, 高志祥, 姚丹丹, 冯志勇, 颜世祥
摘要402)      PDF (990KB)(735)   

目的 探讨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抗性的可行性。方法 以杀鼠灵(warfarin)抗药性区分剂量(10 mg/kg)单次灌胃处理结合致死期食毒抗性检测法(LFP)筛选出黄毛鼠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试鼠血浆,通过检测试鼠血浆的凝血酶活度(PCA)建立黄毛鼠凝血反应标准曲线,并分析抗性区分剂量处理后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PCA的变化差异。结果 建立了黄毛鼠的凝血反应标准曲线:INR(y)=34.984/x+0.688(x=PCA)(R2=0.992);以10 mg/kg为区分剂量单次灌胃处理后,抗药性黄毛鼠个体的PCA虽有所下降,但可在2~3 d内恢复到正常凝血水平的17%左右;敏感个体的PCA可下降到很低,且不能恢复。结论 证实了以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剂抗药性的可行性:杀鼠灵10 mg/kg为区分剂量单次灌胃处理4 d后,以PCA=16.5(或INR=4.4)作为阈值来区分黄毛鼠抗药性与敏感性个体,是准确、简便的抗药性判定方法。

2013, 24 (3): 208-210,214.
湛江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高志祥, 邱俊荣, 林伟松, 冯志勇, 姚丹丹, 隋晶晶
摘要917)      PDF (1140KB)(828)   

目的 检测采自广东省湛江市区的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发生水平。方法 将捕自湛江市的褐家鼠在室内预试验一段时间后,对合格试鼠采用无选择性摄食试验法以0.005%杀鼠灵毒饵饲毒(LFP法),观察并分析试鼠的死亡率与食毒量的关系。结果 本次褐家鼠抗性检测合格试鼠计37只,检测结束后试鼠因药物死亡29只,试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为21.62%,已经形成抗性种群;死亡试鼠性别间在致死剂量和死亡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死亡试鼠平均食毒剂量为(19.14±5.44)mg/kg,平均死亡时间(7.34±3.51)d。结论 湛江市区的褐家鼠防治应选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以外的药物,同时注意监测害鼠对药物的敏感度变化,以节省有限的药物资源。

2011, 22 (6): 535-537.
新型处方灭鼠诱饵的初步研究
高志祥, 冯志勇, 郭永旺, 姚丹丹, 隋晶晶, 曾繁娟
摘要823)      PDF (547KB)(903)   

目的 研究适合广东省农田害鼠用的处方饵料。方法 采用室内有选择条件下适口性检验法,配制饵料并对广东省农区主要农业害鼠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进行效果检测。结果 初步筛选出适合不同害鼠种类的“基本配方C+引诱配方Ⅱ”和“基本配方G+引诱配方Ⅰ”2种处方饵料配方,当以稻谷为对照时,新型处方饵料对黄毛鼠、板齿鼠的摄食系数分别为2.97和2.89,对褐家鼠的摄食系数为1.76;适口性均为优。结论 本研究为领域内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处方诱饵应用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1, 22 (5): 436-439.
雷州市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高志祥, 邱俊荣, 冯志勇, 姚丹丹, 隋晶晶, 曾繁娟
摘要1261)      PDF (950KB)(860)   

目的 检测捕自广东省雷州市的黄胸鼠在应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数年后对第一代药物的抗性发生水平。方法 将捕自雷州市郊的黄胸鼠室内预饲一段时间后,选择合格试鼠,配制0.005%杀鼠灵毒饵采用无选择性摄食试验法饲毒(LFP法),观察并分析试鼠的死亡率与食毒量的关系。结果 黄胸鼠抗性检测合格试鼠共36只,检测结束后试鼠因药物死亡32只,试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为11.11%,接近抗性种群形成临界水平;死亡试鼠性别间在致死剂量和死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30,Pd=0.987,Pt=0.971);全部死亡试鼠平均食毒剂量(115.71±53.84)mg/kg,平均死亡时间(7.2±2.4)d。结论 在抗凝血灭鼠剂的使用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害鼠对药物的敏感度变化趋势,为药物灭鼠的选择提供依据,以节省有限的药物资源。

2011, 22 (1): 35-37.
板齿鼠对田间作物的食量研究
姚丹丹1,邱俊荣2,黄军定3,高志祥1,隋晶晶1,曾繁娟1,冯志勇1
摘要925)      PDF (403KB)(890)   

目的 测定板齿鼠对田间作物种子或果实的日食量和喜好程度,并分析其性别、年龄、体重以及季节变化与食量的关系,为衡量板齿鼠的危害程度和提出持续控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实验室人工饲喂的方法,包括室内无选择试验和有选择试验。结果 不同作物的食量指数分别为干稻谷(37.48±5.98)g、新鲜稻谷(95.57±7.85)g、番薯(229.84±26.86)g、甜玉米(259.12±27.68)g、花生(101.92±20.40)g、黄豆(40.42±6.56)g、蔬菜(377.96±52.33)g、甘蔗(262.29±34.77)g;除黄豆外,雄鼠的食量指数高于雌鼠;除甘蔗外,幼鼠的食量指数均高于亚成体鼠和成体鼠,且食量与体重具有显著至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食量呈现冬季最大、秋季居中、夏季最小的季节差异。有选择试验的结果表明:板齿鼠对不同作物的喜好性表现为新鲜稻谷>甜玉米>番薯>干稻谷>花生>黄豆>甘蔗>蔬菜。结论 板齿鼠食量的大小与食物的干物质含量和营养价值、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外界环境条件都有很大的关系,喜食指数能准确反映鼠类对不同食物的喜好程度。

2010, 21 (3): 195-198.
中国鼠疫现况与基因分型
张涛1,冯志勇2,杨林3,姚丹丹2
摘要1277)      PDF (406KB)(1033)   

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认识着手,重点阐述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现况和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以及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鼠疫的影响,及其所必须采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010, 21 (2): 178-180.
自然条件下板齿鼠的食物结构研究
冯志勇1,邱俊荣2,姚丹丹1,黄立胜3,曾繁娟1,高志祥1,隋晶晶1
摘要994)      PDF (543KB)(1026)   

研究板齿鼠的食物组成,分析食物结构的季节和年际间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及可持续治理技术方案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野外观察法和胃内容物分析法。结果 板齿鼠胃内纤维类食物占(68.68±5.17)%,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23.06±4.32)%和(8.26±1.43)%;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年际间鼠胃内容物的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雌鼠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雄鼠,幼鼠淀粉类和纤维类食物的检出率高于亚成体鼠和成体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年鼠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亚成体和幼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秋季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纤维类食物的检出率冬春季明显多于夏秋季。结论 自然状态下板齿鼠主要取食纤维类食物,也取食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食物构成的差异性与种群繁殖状况、作物生育期和栖息地的植被类型有密切关系。

2010, 21 (1): 23-25.
增效灭鼠剂对大鼠作用机制研究及中毒鼠病理学观察
吴丁兰1,张国萍1,常弘1,冯志勇2,肖白玉1,姚丹丹2,杨登亮1
摘要1604)      PDF (1113KB)(1595)   

【摘要】 目的 研究增效灭鼠剂的增效作用机制,并观察实验性增效灭鼠剂对鼠类中毒后病理组织变化,为提高灭鼠效果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SD大鼠为模型,检测增效灭鼠剂对大鼠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增效灭鼠剂中毒后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单独增效剂能引起大鼠CT、APTT延长以及FIB的增加;杀鼠迷组与增效杀鼠迷组CT、PT、APTT均显著延长,FIB显著减少;相对于杀鼠迷组,增效杀鼠迷组CT、PT、APTT显著延长,FIB减少。中毒鼠内脏病理学观察发现,增效灭鼠剂能引起更大程度的胃肠表面黏膜破坏而导致溃疡,肺静脉血管出现破裂及肝组织损伤坏死。结论 增效剂本身具有抗凝血功能,同浓度的增效杀鼠迷组比杀鼠迷组具有更强的抗凝血功能;增效灭鼠剂导致鼠类内出血并引起肝脏损伤,进一步阻碍肝脏凝血功能和其他正常生理功能,而增效剂本身并不会造成组织病理损伤。

2009, 20 (5): 413-415.
广东省乡镇家栖鼠形动物种类结构及季节繁殖的观察
张涛1,冯志勇2,陈戊申3,张世炎1,梁练1,麦海1,胡杰1,梁文佳1
摘要1203)      PDF (316KB)(912)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家栖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及在不同季节的繁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1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 广东省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9.98%,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4.98%;鼠形动物种群构成比分别为褐家鼠48.73%、黄胸鼠15.50%、臭鼩鼱35.17%、小家鼠0.59%;其中褐家鼠年平均妊娠率为4.0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5.35只;黄胸鼠年平均妊娠率为5.63%,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2.76只;臭鼩鼱年平均妊娠率为15.00%,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2只。结论 在城镇居民区褐家鼠和臭鼩鼱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繁殖期一年有春秋季2个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但褐家鼠在8月还有一个小的繁殖高峰。臭鼩鼱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也有2个高峰,其中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1月。鼠密度也呈现春秋两季的高峰期。广东省需实施春秋两季的灭鼠。

2009, 20 (4): 295-297.
抗凝血类灭鼠剂抗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
高志祥1, 施大钊2, 邱俊荣1, 冯志勇1, 姚丹丹1, 隋晶晶1
摘要1170)      PDF (313KB)(1280)   

【摘要】 及时、 准确的抗性检测是合理使用抗凝血类灭鼠剂和有效应对害鼠形成抗性的关键。抗性检测方法目前有
3种,致死期食毒法(lethal feeding period, LFP)应用成熟,通过分析抗凝血剂抗性鼠和敏感鼠的数据确定98%(或99%)饲毒致死期(LFP98或LFP99)作为抗性检测标准;血凝反应法(blood clotting response, BCR)的原理是通过检测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VKOR)活性区分抗凝血剂抗性鼠和敏感鼠,也在广泛使用;基因检测法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检测抗凝血剂抗性控制基因的突变情况来确定抗性,是目前最为准确和快捷的检测方法。3种方法都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2009, 20 (1): 88-90.
鼠疫研究与控制措施
张涛1;冯志勇2
摘要943)      PDF (145KB)(778)   
从自然进化和基因突变入手,阐述鼠疫菌的基因分型和致病性,认为这种突变正好也是各疫源地菌株实现"本土化",形成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过程。在动物间鼠疫监测中,以生境及其鼠迹、鼠洞探查和每月地毯式的搜检自毙鼠为基本出发点,另加一定数量的鼠类及指示动物的血清学监测模式;鼠疫菌与其特定区域的土壤动物、其他微生物、植物群落所具有的不同时空活动特点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共同组成的复杂营养食物链网络和在各自能流、物流、基因传递及其协同进化中的角色等,都将是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研究的所属范畴。建立以鼠疫噬菌体为病原学和血清学的协同诊断技术。
湛江市板齿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调查
冯志勇1;梁练2;李积成2; 李玉莲2; 戴广祥2; 胡杰2; 姚丹丹1
摘要1268)      PDF (150KB)(701)   
目的 了解湛江市板齿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变化,提供科学灭鼠用药依据。方法 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2%杀鼠灵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板齿鼠性别之间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b>0.05, P LFP 50>0.05),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 y=4.25+2.57 x,LFP 50、LFP 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为1.95(1.48~2.58)d和15.71(6.29~39.23)d。结论 与1987年的实验室敏感性本底测定结果比较,虽然湛江市板齿鼠对杀鼠灵耐受能力强的个体比例有所增加,但总体对药物还是敏感的,只要保证毒饵的配制质量,提高毒饵的适口性,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还可继续用于毒杀板齿鼠。
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种群扩展的持续控制效应研究
冯志勇;邱俊荣;隋晶晶;姚丹丹;黄秀清
摘要1142)      PDF (342KB)(766)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种群发展的控制效果,以及该药物控制鼠类的持效期和最适浓度。方法 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饲喂小白鼠醋酸氯地孕酮饵料,观察该鼠实验种群的数量增长动态。结果 小白鼠口服10mg/kg醋酸氯地孕酮可完全控制当月雌鼠的生殖活动,第2个月和第3个月雌鼠的怀孕率也只有30%~40%,5-6个月后可减少鼠类数量70%~80%。鼠类喜食,摄食指数超过1.0。结论 醋酸氯地孕酮对小白鼠具有显著的生殖阻断作用,口服10mg/kg醋酸氯地孕酮1次的有效控制时间为3个月。
黄毛鼠种群动态的时序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冯志勇1;黄立胜2;邱俊荣1;隋晶晶1;姚丹丹1;黄秀清1
摘要1088)      PDF (175KB)(694)   
目的 提出珠江三角洲黄毛鼠种群数量的预测方法。方法 采用季节交乘模型、季节叠加模型和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 MA)分别拟合1998-2003年黄毛鼠种群数量的时序变化动态,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中长期预测,比较不同预测模型的适用性。结果 季节交乘模型、季节叠加模型和ARI MA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黄毛鼠种群的历史消长趋势,预测黄毛鼠发生数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43±1.87)%、(10.34±2.56)%和(11.48±2.78)%,而预测黄毛鼠发生等级的准确率分别为91.67%、83.33%和66.67%。以季节交乘模型和季节叠加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预测模型分别为 X( t)=(5.15839329-0.01577224 tT+tX( t)=5.18130846-0.00861724 t+d T+t。结论 季节交乘模型和季节叠加模型适用于预测黄毛鼠种群的发生量及发生程度。
农田害鼠分布规律研究
黄秀清1;冯志勇1;颜世祥1;吴金灵2;吴城伟2;莫志鸿2;谢志伦2
摘要1037)      PDF (103KB)(727)   
目的明确害鼠空间配置,为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害鼠在农田的分布。结果作物构成复杂的样区鼠密度最高;不同作物地害鼠构成比率各不相同。稻果、稻菜混合种植区害鼠分布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鼠密度显著高于果园和菜地;水稻收获后,果园和菜地鼠密度又显著高于稻田。在一个大样区内,不同作物、同作物不同生育期或杂草生长状况不同,鼠密度一般相差1~4倍,最高相差27.3倍。结论害鼠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凡为害鼠提供丰富食物、良好栖息地和隐蔽条件的环境鼠密度高,反之则低。只有充分利用害鼠空间分布规律,科学灭鼠,才能经济有效地控制鼠害。
栖息地灭鼠研究
黄秀清1;冯志勇1;颜世祥1;吴金灵2;吴城伟2;莫志鸿2
摘要1206)      PDF (109KB)(735)   
目的科学防制害鼠。方法采用对比法研究生态工程和栖息地化学灭鼠对鼠害的控制效果。结果修建硬底化排灌系统、矮生草护堤、鱼塘重组、挖低田埂和防除农田杂草,对害鼠的控制效果为34%~96%;栖息地化学灭鼠效果高又省工。结论栖息地灭鼠是鼠害可持续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农田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
黄秀清1;冯志勇1;颜世祥1;叶冠良2;温文荣2
摘要1113)      PDF (98KB)(760)   
目的探明灭鼠对害鼠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鼠害预测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1987~2000年,每年春、秋季使用第一代慢性灭鼠剂进行大面积全方位农田灭鼠,每次灭鼠实行饱和投饵;逢双月用夹夜法调查害鼠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结果灭鼠导致板齿鼠的比率、生物量显著上升,黄毛鼠的比率和生物量明显下降,农田鼠类群落结构和害鼠群落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结论灭鼠会使耐药力较强、体大竞争力强的害鼠数量上升,防制的主要对象增加。